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蛇的種類2

分類學上,德州珊瑚蛇原本只是東方珊瑚蛇下的一個亞種,但經過生物形態學的研究認為,德州珊瑚蛇的特正如一般的珊瑚蛇一樣,德州珊瑚蛇的身體構色主要以、黃色紅色為主,外表鮮艷奪目。牠們體型最長能生長至約一,但大部分的德州珊瑚蛇都只有60厘米左右的長度。雄性的德州珊瑚蛇比雌性的短小,蛇鱗平滑,頭部較圓,雙眼有著圓型的瞳孔。在野外曾經分別發現過缺乏黑色素與及缺乏紅色素的德州珊瑚蛇。色足以成為一個獨有的品種。所有珊瑚蛇都是較為神秘與及抗拒接觸外界的,是普遍的夜行性動物。牠們多數會躲藏在陰暗的地方,又或地洞之中。德州珊瑚蛇主要食用其它居於地下的小型蛇類,與及其它地底的小動物
德州珊瑚蛇擁有強烈的神經毒素,能破壞神經系統及肌肉系統之間的聯繫。不過在美國已有抗珊瑚蛇毒的血清,因此當地至今仍未有任何因被珊瑚蛇所咬致死的個案。珊瑚蛇毒要直至人類呼吸系統與及功能受到破壞時,才會導致人類死亡,因此據估計,珊瑚蛇的致命率大概只有10%
File:Micrurus tener.jpg德州珊瑚蛇的牙齒相當具侵略性,能有效地傳輸蛇毒,但輸送量並不算多。牠們的前齒是空心的,當牠們咬著獵物時,只要輕輕用力咀嚼,就能把毒液從毒囊透過牙齒傳輸至獵物身體。
盾蟒,又稱頭黑錦蛇,是脊索動物門爬蟲綱有鱗目蛇亞目蟒科盾蟒屬的生物,無毒性。主要分布在澳洲的北半部,是當地的特有蛇種。在澳洲原住民夢世紀文化裡,盾蟒的形象經常出現於許多傳說故事之中。
紀錄中最長的盾蟒大概有300厘米長,以蟒科動物而言,盾蟒的體型並不算巨大。身體普遍,有黑色紅色的間條,特色在於其頭頸部位多呈深黑色。盾蟒學名中的melanocephalus英語中就有「黑色的頭」的含義。身體顏色根據地域差異亦會有所分別
File:Blackheaded python.jpg盾蟒適應乾燥的環境,因此主要生長於沙漠、荒野、熱帶草原森林等地帶。具備夜行性,多於夜間活動,日間則會躲藏於由其它動物所掘的洞穴或茂密的林間棲息。與一般蟒科動物一樣,盾蟒是肉食性生物,主要進食爬蟲類鳥類及小型哺乳類的動物。以卵生繁殖,雌蛇每次能生產3至10枚蛇卵,懷孕期大致相隔兩至三個月。發育不良的幼小盾蟒將會成為同伴的食物,天敵為人類及。由於澳洲積極開拓北部地區,直接使盾蟒的棲息範圍銳減,盾蟒的數字亦因而有所下滑,目前已受到動物保育組織的關注。在日本有飼養盾蟒的情況,不過由於澳洲當地的盾蟒棲息環境受到影響,政府下令禁止輸出野生品種的盾蟒,因此日本國內作飼養用途的盾蟒,多數是以往從澳洲運往日本用作研究及展覽的少量盾蟒的繁殖種。這些繁殖種數量極少,令日本的盾蟒價格高漲。野生的盾蟒多數以捕食爬蟲類動物為主,而受飼育的盾蟒主要食糧則是小型哺乳動物。


File:Woma 01 Pengo.jpg

窩瑪蟒,是脊索動物門爬蟲綱有鱗目蛇亞目蟒科盾蟒屬的生物,無毒性。主要分布在澳洲的中部,是當地的特有蛇種
成年的窩瑪蟒身長大概有150至300厘米,頭部狹窄,眼部細小,身體寬闊扁平,尾端幼尖。窩瑪蟒的身體顏色及圖紋有很多種模式,主要是由淺棕色色系與粉紅色系所間隔組成的圖紋。頭部多呈橙色,眼睛附近明顯地比較深色。
窩瑪蟒主要分布在澳洲中西部城市,以至昆士蘭南部及新南威爾士地域。表面上窩瑪蟒遍及面似乎很廣,實則的存活數量並不多,生活模式類似盾蟒,主要生長於乾燥氣候的地區。
,是眼鏡蛇科眼鏡蛇屬的一種,亦是眼鏡蛇屬中的重要代表種。印度眼鏡蛇是有毒蛇種,主要分布於印度次大陸,因此得名。此蛇種及整個眼鏡蛇屬的學名詞「Naja」,語源來自印度教中的蛇神「那伽」。
印度眼鏡蛇最為人所知的特徵,是牠頭部至頸部的皮摺,每當進行獵食或感應到危機時,印度眼鏡蛇都會展開兩側的皮摺以威嚇對手。印度眼鏡蛇的皮摺範圍寬闊,皮上有明顯的曲線眼形紋,形態有如眼鏡。一條成型的印度眼鏡蛇長度約有一,亦有少量眼鏡蛇可以長達兩米。皮摺上的眼鏡紋會根據蛇種軀體顏色的不同,而有著多樣的變化。另外,有一種東方的滑鼠蛇經常被誤會成眼鏡蛇,其實滑鼠蛇體型較長,而且牠身體隆起幅度明顯,理應容易分辨。
印度眼鏡蛇主要分布於印度大陸,另外亦散佈於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以及孟加拉國等地區。海拔2000米以內都可以找到印度眼鏡蛇
印度眼鏡蛇主要進食齧齒目動物(如類)、蟾蜍類、類與及部分類。牠們經常出沒於廣闊的森林農田,間中會竄到城市中,並生活於下水道等陰暗地方。
印度眼鏡蛇是卵生動物,每年約於四月七月之間產卵。雌蛇每次可產12枚至30枚蛇卵,並於設置在地下的巢穴中孵蛋48至69天。初出生的印度眼鏡蛇身長約20至30厘米,而且誕下不久就已經具備完善的毒液分泌腺。

眼鏡王蛇)別名「過山烏」,是世上體型最長的毒蛇,其體長可達5.6;此品種分布於東南亞印度等地,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中。 眼鏡王蛇是一種兇猛,快速和能分泌大量劇毒毒液的毒蛇。基於各種因素,牠被認為是亞洲最危險及最令人聞風喪膽的之一。
眼鏡王蛇是體型龐大且強而有力的蛇,其平均體長為3.6–4米(12-13呎),體重一般為6公斤;而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倫敦動物園裏甚至收藏了一隻長5.7米的巨大個體。 儘管擁有龐大的體型眼鏡王蛇行動卻是矯捷靈敏的。
File:King-Cobra.jpg此蛇的體色通常為黑色、米黃色褐色灰色等,身上還長有淺黃色的環紋;灰褐色背面,有白色和黑色環帶40-54個,也有不具環帶的;灰褐色腹面;背鱗邊緣黑色;幼體一般長有亮麗的黑色與白色的花紋可能會與金環蛇混淆,但可憑其能伸縮的頸部來分辨。雄性眼鏡王蛇的體型一般比雌性的大。它們的壽命為20左右。雖然眼鏡王蛇的外型很像眼鏡蛇,但其實牠並不是眼鏡蛇屬的一種,牠是屬於獨立的一個;其分別在於體型及頸部斑紋:眼鏡王蛇的體積比一般的眼鏡蛇要大;其頸部的斑紋是字型狀而不是一般眼鏡蛇的單眼或雙眼圈紋。
眼鏡王蛇主要分布於印度中國東南亞一帶;棲息在草地、灌木林、空曠林地及樹林裏;雖然其分佈地很廣泛,但此品種並不常見。 在某些地區,眼鏡王蛇的數量有下降的趨勢,這是因為森林被過度開發的原因。眼鏡王蛇已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及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

森蚺是一種體型巨大的,棲息於南美洲,為蚺科最大的成員。同時也是世上最大的之一。 森蚺可長達30英呎 約9.15公尺,重達570磅 約259公斤,身體直徑有1英呎粗 約25公分,是全世界體型最大的蛇之一,同時也是第二長的,巨大的身材可和亞洲網紋蟒相抗衡。相比之下,網紋蟒的體型一般較為細長,身體較輕,而綠森蚺的則較為粗大,體重也較大。母森蚺的體型是公森蚺的5倍,是脊椎動物中雌雄體型差異最大的動物。森蚺龐大的體型讓人以為牠們會獵食人類,傳說在委內瑞拉的亞諾斯草原,有一條超過100英呎 約30公尺長的大森蚺摧毀了整座村莊。
儘管成年森蚺又稱蟒蛇是極可怕的獵食動物,但是幼蚺出生時,長不過七百六十毫米。幼蚺是胎生的,有時一胎達七十條左右。許多幼蚺被凱門鱷吃掉。倖存的長大後,就反過來吞食凱門鱷。 它們被認為是世界最重的蛇。喜歡生活在沼澤、淺溪和靜止的河川中,是親水性最大的巨蛇。森蚺大部份在夜間活動,但也常在大白天看到它在曬太陽。

 響尾蛇是一類屬於響尾蛇屬侏儒響尾蛇屬有毒的。牠們都在蝮亞科這類有毒蛇的分類之下。現存已知約有50種響尾蛇及多個亞種。故名思義牠們的尾巴末端上有響板,當牠們受到威脅時會發出警號。另一的侏儒響尾蛇屬學名是來自拉丁化希臘文「發出響聲的尾巴」,與古埃及樂器叉鈴有共同的字根。
File:Crotale diamantin 40.JPG響尾蛇的響環像一串乾燥的中空串珠,搖動時響環會互相摩擦震動空器發出嘶嘶聲警告入侵者,剛孵出的幼響尾蛇尾部只有一個響環,響環會隨著一次又一次的脫皮慢慢增加,(聖卡塔里納島響尾蛇例外,牠們的響環每脫一次皮就會少一節)響環越長串發出的聲音也就越大,這也表示這隻響尾蛇的年紀越大,而還沒有響環的幼響尾蛇因為無法發出警告聲音因此碰到入侵者都會毫無預警的發動攻擊。
大部份響尾蛇都在春天交配。牠們都會生出幼蛇而非產卵。出生後的幼蛇已經能自立,故此母親不會留在幼蛇身邊。
響尾蛇吃齧齒目及其他細小的動物(如),牠們會以毒素快速壓制獵物,而非緊壓。這些毒素可以令獵物立即痲痺或死亡。響尾蛇會跟蹤未被毒素壓制及嘗試逃走的獵物。牠們的攻擊距離可以達身體長度的三分之二。
王蛇走鵑都會吃響尾蛇。響尾蛇在美國西南部是一種獨特風味的食物,味道有點像青蛙,口感則像鱷魚綠樹蟒學名Morelia viridis)是蛇亞目蟒科下的一個無毒蛇種,主要分布於新幾內亞印尼群島和澳洲約克角半島。綠樹蟒具備徹底的樹棲性,平常大都逗留在樹上,體色是單純鮮明的綠色。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
澳洲銅頭蛇屬蛇亞目眼鏡蛇科下的個有毒蛇屬,是澳洲大陸東部及南部地區的特有種。目前共有3個物種已被確認,而各物種之下未有任何亞種。雖然其名字與銅頭蝮相似,但兩者並無直接關聯。澳洲銅頭蛇的體格普遍屬於中型蛇類,長度甚少超過1.8。身體顏色多變,主要以銅棕色黃色紅色灰色黑色為基調,頭部有明顯的特殊斑紋。
澳洲銅頭蛇傾向棲息於較寒涼地區,當一般爬蟲生物已開始進入休眠期時,牠們仍能進行一定程度的活動,而冬季完結時牠們亦是最早清醒過來並開始展開獵食的蛇類。另外,澳洲銅頭蛇亦是澳洲當地唯一一種能於積雪線以上發現的蛇類。喜歡棲息於近水地帶。



澳洲銅頭蛇常逗留於水中,牠們擅長游泳,亦會捕食蝌蚪。屬於肉食者的牠們會捕食對象甚為廣泛,甚至也會食用同類的幼蛇,不過牠們仍最常類為食。如果澳洲當地某個地區盛產青蛙,那麼同時亦會有較多的澳洲銅頭蛇出沒,而且其它蛇類的數量亦會相對地較少。
澳洲銅頭蛇就如一般眼鏡蛇,在顎骨前端有著穩固的長型尖牙。牠們天性較為內向,面對威脅大多選擇逃逸。其毒性與同科的印度眼鏡蛇毒相比,僅屬一般程度(以澳洲生物的標準而言)。雖然如此,澳洲銅頭蛇仍能向生物注射大量的毒液,如果未能即時接受適當治療的話,其毒素仍足以殺死一個成年男人。目前未有專治澳洲銅頭蛇的血清,不過針對虎蛇的血清似乎對治療澳洲銅頭蛇毒有明顯幫助。

File:Baumpython.jpg成年的綠樹蟒體長平均約有90至120公分,最高紀錄為213公分。牠們的上唇鱗片位置,有一雙具備耐熱功能的凹槽。綠樹蟒一如其名,其身體顏色是鮮明的綠色,沿著脊柱位置有一條藍色條紋,周身零星分佈白色或黃色的鱗片。也有部分產地的綠樹蟒背部中央只有黃、白色鱗片組成的線條。幼體綠樹蟒主要有淡黃、鮮紅和磚紅幾種顏色。淡黃的個體背部有黑色為主的條紋,夾雜白斑;鮮紅和磚紅的個體背部條紋為白色為主,夾雜黑斑。同一窩孵化的綠樹蟒幼體,可能同時出現各種顏色。幼體綠樹蟒一般在出生後幾個月至幾年間,變換為成體的綠色調為主體色。個別產地的綠樹蟒,成體後仍然會保持淡黃色的體色。這種綠樹蟒一般被稱為金絲雀(canary),而受到爬蟲飼養者們的推崇。綠樹蟒身上偶爾也會出現藍化現象,藍色綠樹蟒更加罕見和珍貴。
綠樹蟒與一般樹蟒一樣,保持棲息於樹木之上。牠們會以身體環繞樹枝往來迴蜷,最後把頭部垂在正中間位置,遠看形狀就像一個馬鞍。這個獨特的棲息姿態,與隸屬蚺科並分布於南美洲翡翠樹蚺幾乎是一樣的,由於二者不論是外型還是棲息動作都如此相似,因此經常令人產生混淆。
牛奶蛇有25個亞種,每個亞種的外形相差很大,有的分類學家主張將其分為幾個不同的。 原產於美洲,分布範圍從北美洲加拿大南部一直到南美洲北部的厄瓜多委內瑞拉一帶。 成年蛇有60厘米左右長。
File:Red milk snake.JPG牛奶蛇表面光滑,體表顏色為三色交替環狀,橘紅黑色黃色,或橘紅、黑色、白色交替,也有的品種不是環狀,而是有紅色大斑點。有的外形類似於劇毒的珊瑚蛇,這種警戒擬態是為了嚇退天敵;但東部的牛奶蛇品種擬態則類似響尾蛇,有一種黑化變種幾乎全為黑
牛奶蛇一般生長在森林地帶,也有部分品種可以生活在草原地帶,通常棲息帶岩石坡面上。
牛奶蛇屬於夜行性動物,通常為陸棲,也有的品種棲息於枯樹榦上。幼蛇以昆蟲和軟梯動物為食,成蛇捕捉蜥蜴和小型哺乳動物,食性較雜,也可以捕食鳥類、蛋、魚甚至小型蛇等。
牛奶蛇於每年5、6月間交配,7、8月間雌蛇產卵,每條蛇一次可產3-24枚卵,幼蛇孵化大約需要兩個月。牛奶蛇的壽命約為12年。
牛奶蛇由於飼養條件簡單,性格溫馴,因此是公認的寵物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